全站搜索

紫光阁办公家具

家具知识 934

紫光阁办公家具

最简单的办法,找卖料的商家“工艺”,把紫光檀和皮灰的木料一样买一块(镇尺或鼠标垫大小),自己打磨出来对比一下,什么都清楚了。如果是本色做蜡的家具,一般情况下皮灰是冒充不了紫光檀的。

怀仁堂、紫光阁、勤政殿分别是什么用途

1、紫光阁:紫光阁是国务院领导同志接见外宾的重要场所。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,初为明武宗朱厚照跑马箭射之地,名曰平台。

2、怀仁堂: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怀仁堂成为中央政府的礼堂,经常举行各种政治会议和文艺晚会。原为仪銮殿旧址,仪銮殿于光绪时用三年的时间建成

3、勤政殿:勤政殿是书记处办公地点,现在中南海的核心在瀛台,政治局常委办公的地方。

勤政殿是香山静宜园标志性建筑之一。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年,是乾隆皇帝到香山游览时临时处理朝政的场所。

扩展资料:

勤政殿介绍:

东宫门之内为随墙牌楼一座,牌楼上粉彩艳丽,墙面上砖雕精琢。穿过牌坊,能看到一座半月形的水池,名为月牙河。据记载,孔子的学生在学习时均围一方池水而坐,乾隆帝自比孔圣人的门生,在勤政殿前方建一半月形的水池,以示尊重儒学,秉承正统,同时也勉励自己要勤奋好学,奋发有为。

勤政殿是香山静宜园标志性建筑之一。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年,是乾隆皇帝到香山游览时临时处理朝政的场所,南北两侧配殿是王公大臣候旨休息的地方。咸丰十年,遭英法联军焚毁,当时仅剩殿基、殿前月牙河,以及殿两侧的假山。

参考资料来源:

百度百科-怀仁堂

百度百科-紫光阁

百度百科-勤政殿

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「紫光阁」有着怎样的历史?

作为建筑的紫光阁位于北京中海的西侧。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紫光阁大体上是乾隆四十一年重修时的原貌。

紫光阁在古时,被称作太液池之滨。明朝皇帝曾有在此观龙舟吃粽子看射箭的记载。到崇祯时,名字定为紫光阁。紫光阁是我过非常重要的建筑之一。整个楼错落有致,富丽又不失庄严。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,都是统治者们游乐享受的选择之一。

乾隆年间,乾隆为了炫耀他的“武功之盛”,“文治之隆”,在乾隆二十五年下令重修紫光阁,并在里面绘上了功臣图。1776年,为了纪念为国家开疆辟土的功臣,乾隆决定将紫光阁扩建为功臣阁,从此紫光阁几乎成了皇家军事博物馆,记录着清王朝的战争史。

曾经悬挂在紫光阁内的功臣傅恒画像

所谓“十全武功”,即是两次平定准噶尔、一次平定回部、两次征服大小金川,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,一次征伐缅甸,一次征伐安南以及廓尔喀两次受降等。

1886年,李鸿章为了让慈禧体验火车,提出建造一条御用铁路,并将起点设在了紫光阁,称为紫光阁铁路,全长1.5公里。每天上完朝后,慈禧就同光绪和一些大臣乘坐小火车去吃午饭,于是这趟火车成了往返于皇家办公室和御用食堂之间的摆渡车。为了显示等级,慈禧和光绪的车厢用黄色绸缎做窗帷,其他车厢用红绸或者蓝绸。

这趟皇家专线差不多运行了十年多年,在1900年,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后遭到破坏。与此同时,遭到破坏的还有紫光阁内的功臣画像以及一些贵重文物。紫光阁在遭到破坏后,在民国无人问津,建筑也是破烂不堪,和鼎盛时期形成鲜明对比,也是中国由盛而衰的缩影。

新中国后,在周总理的指示下,紫光阁被重现修缮,成为了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重要场所。

上一篇: 下一篇:

相关推荐

  • 金艺龙办公家具

    492

    天津金艺龙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于2015年02月03日成立。法定代表人王路庆,公司经营范围包括:室内外装饰装修工程设计、施工;建筑材料、装饰装修材料批发兼零售等。自成立以来,我们的产品不断创新和改进,通过与德国英雄集团的合作,我们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大提 …...

    查看全文
  • 小玉米办公家具

    420

    “麦秸板”(主要原料为麦秸、玉米秸、高梁杆、稻杆、甘庶渣等农业生产剩余物用多种粘合剂及功能性添加剂),这种材质是不适用做家具的。因麦秸板的表面脆性强,密度不够好导致握钉力不行,防水性差,容易变形物理性及不稳定等缺点。广泛用来做家装中的底板辅材、造型...

    查看全文
  • 办公家具质保期多久

    1057

    办公家具的质保期国家规定是两年。 根据《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》第三十二条规定:在正常使用条件下,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为二年,有防水要求的厨房、卫生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五年。保修期自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。 扩展...

    查看全文
  • 欧依思办公家具

    429

    广州欧依家具有限公司于2008年11月06日成立。法定代表人刘峰,公司经营范围包括:金属家具制造;木质家具制造;其他家具制造;家具设计服务;家具零售;实验室家具销售;家具批发;文教体育用品专用机械制造;体育用品及器材批发;体育用品及器材零售;纺织品及针织品零售;箱...

    查看全文
展开更多